来源: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发布时间:2022/6/10 17:10:4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第一代光纤阵列太阳光学望远镜(FASOT-1)迎来第一缕曙光 安装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丽江高美古观测站的第一代光纤阵列太阳光学望远镜(FASOT-1, 见图1) 成功获得二维空间积分视场内各个空间点形成于太阳大气不同高度的多条磁敏谱线斯托克斯光谱数据,迎来其第一缕科学曙光。
从言语上的夸大到科学行为的造假,是一个渐进过程,如不加以制止,科研失信或许只是时间问题。而在此过程中,科学家夸大个人成果是重要因素。
2004年前后,韩国科学家黄禹锡的相关研究一度令他成为韩国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后,他所在的首尔大学成立国际干细胞研究中心,由黄禹锡担任主任。杜绝科研失信行为,既要靠科研人员自律,也要有制度约束。在他看来,科研人员对个人成果夸大宣传,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对于当前科研诚信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蒲慕明认为,我国需要成立由同领域专家组成的第三方独立审查部门,作为科学失信案件的纪委,真正负起责任,并给出判断,依据规章制度给予相关负责人惩戒。
要让年轻一代明白科研活动中的灰色地带是问题,这样才能把握分寸他们觉得,黄禹锡平时就比较喜欢夸大,申请经费时,他为单位带来了很大利益,单位对他的夸大行为是容忍的,而这种容忍也成为他最后走向造假深渊的重要因素。心心念念想做理论物理研究的曹臻,一边接受着实验物理的训练,一边倔强地给自己选了一堆理论物理的课程。
在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大自然以最不动声色的方式,给他狠狠地上了一课。2021年,LHAASO国际合作组合影。水切伦科夫探测器团队未来可以建一个在湖底或海底的探测器阵列 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宇宙线研究团队都有活儿干。1988年,曹臻在怀柔雁栖湖冰面留影。
回国后,曹臻成为羊八井的中意合作ARGO-YBJ实验的中方负责人。美国HAWC计划,探测器性能远不及LHAASO。
(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在现场协调各项工作时,他和学生、工人们一起安装、调试。一旦做进去了之后,就会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有趣。这时,一直没有跟风出国的他,还是决定去国际前沿的物理研究实验室看一看,他前往美国俄勒冈大学物理系,以研究助理的身份开展理论物理研究。
(受访者供图) 孩子 2021年5月17日,LHAASO国际合作组在《自然》发表成果。不到两个月后,他们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成果,精确测量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的亮度,挑战高能天体物理中电子加速的标准模型。就在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科学家也正在犹他的广袤干旱沙漠性谷地上,开启了寻找宇宙超高能光子的计划。我们去把它做出来。
我一辈子都在高山上,但这第一次就把我放翻了,让我知道了高山的厉害。从最初被冷言到之后被热捧,这场转变的背后有一位关键人物LHAASO首席科学家、成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曹臻。
明明还有10倍的空间,为啥就会有这个极限呢?曹臻心里纳闷。那段时间,曹臻不仅发现了宇宙线能谱第二膝现象,还参与了一项重要发现宇宙线能谱在十万拍电子伏特处存在GZK截断现象,那是宇宙线穿越宇宙大爆炸遗留的迷雾(微波背景辐射)后,到达地球时的最高能量。
2019年,曹臻(右)在LHAASO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中检查注水情况。他曾到日本留学,回国后就致力于在我国建设世界级宇宙线观测基地。(受访者供图) 高原冬季寒冷,混凝土施工无法进行,曹臻等人便提出边建设,边局部阵列运行的思路。两次发布会上,曹臻都是发言人。而犹他沙漠中的实验却变成了宇宙线研究领域一度享有盛名的卡萨米亚(CASA-MIA)实验。而此时,曾被认为是高能伽马射线天文学大热门的CTA计划,只建成了1台望远镜。
然而,现实却是,人类目前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在0.1拍电子伏特以下。之后,他们又在方案中增加了水切伦科夫探测器,以使整个项目同时覆盖高、中、低三个能区。
缺氧、晕厥、失眠。于是,他前往犹他大学,参与了当时国际最大的宇宙线实验之一HiRes的实验研究。
按照他的筹划,望远镜阵列团队未来可以在LHAASO上再建32台望远镜,让LHAASO有能力识别超高能宇宙线的发射位置,进一步逼近最终的答案。在此之前,作为全球宇宙线观测方案之一,LHAASO不仅很少被国际同行重视,还被一些人质疑。
2009年,当曹臻第一次在国际会议上分享LHAASO计划时,国际同行的目光都聚焦在欧洲和美国的计划上作者:郑莹莹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6/15 15:44:47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推动帕金森病治疗 新研究有助预测细胞替代疗法结果 中新网上海6月15日电 (记者 郑莹莹)帕金森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也给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目前,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在内的很多国家,相继开展了基于人多能干细胞技术的PD细胞治疗临床试验。
也就是说,该研究尝试解读了供体细胞移植后产生异质性的原因,并提出了制备高纯度、高效能、移植结果可预测的新型供体细胞的策略,以推动更安全有效的帕金森病细胞治疗。在中国科研人员的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解析了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分化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发现了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祖细胞的特异性表面蛋白分子,并且应用它们来获得高纯度的目的供体细胞,这些供体细胞移植后可获得稳定且可预测的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结果。
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的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将有约930万名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其中中国约有494万名。据介绍,该研究为实现更有效、更安全的帕金森病细胞替代疗法迈出重要一步。
细胞替代疗法(即:细胞治疗)被认为是有前景的帕金森病治疗策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陈跃军研究组15日在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临床研究杂志》)期刊上在线发表了题为《人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分化标志物预测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结果》的研究论文。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然而药物治疗只在早期阶段有效,而深部脑刺激只适用于部分病人,随访成本高,且会引起抑郁症等副作用,因此急需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临床上尚无治愈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案,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以左旋多巴为代表的药物治疗和深部脑刺激。帕金森病会引起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和步态异常等运动功能障碍。
(完)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王贻芳切身经历了中国节点从沉寂到活跃的历程。
以科学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是郭华东及其科研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在郭华东看来,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与科学相关的命题,几千年来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科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而大数据则是破解科学难题的宝贵资源。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计划于今年7月开启的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上,中科院将以咨询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双委员的身份参与其中。2021年9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在国家支持下,依托中科院成立,成为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